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机构职能 发展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监管 粮食管理 党务政务
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全过程
努力建设绿色城市
365体育app:http://www.hk-tyy.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2/23 10:20:15    

自我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开展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绿色城镇化建设目标,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立足破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产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和矛盾,从强化空间管控、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排放、控制物耗能耗、美化人居环境、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农产品等级等七大重点领域入手,逐步建立生态、集约、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青海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探索路径、提供垂范。

一、取得的成绩

规划引领不断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城市核心区总体规划等指导性规划编制完成,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正在编制,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主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0%,全市1587个行政村已完成规划编制1023个。

城市生态圈明显改善。平安心湿地公园、大地湾湿地公园和蚂蚁山湿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重点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黄河出省断面二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四类水质达标率为83.3%,与上年持平;空气优良率82%,呈现逐年优化态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74平方米。

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产业集聚化程度加快,“一区六园”的工业发展布局和“一心一核三园”的农牧业发展布局初具规模,电解铝、水泥和铁合金的高耗能行业加快产能淘汰和技改重组,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及冶炼产业、能源产业、建材产业、轻工业及新材料、高新技术等六个战略型新兴产业高速成长。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

重大生态工程进展顺利。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等造林项目和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3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2.78万亩。实施“家园美化行动”,累计完成513个村环境连片整治。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不断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有序推进城镇扩张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力探索建设以多规合一为主的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措施,保障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是加快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发挥海东市在全省生态大局中的作用,围绕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东部干旱山区两大生态板块,确定了以湟水谷地生态湿地廊道,祁连山森林连绵区和黄河生态带等区域为主体的一轴两翼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作为海东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核心。

三是大力提升环境质量集中有限投资、整治关键环节,取得明显成效。以西宁、海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为契机,统筹推进湟水河综合治理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碧水蓝天”行动,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污水管网改扩建和排放监管力度,着力推进“抑尘、压煤、控车、治企”措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全面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启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控、减排、截污、净处、关源等领域综合施策、综合防控。

四是打造节能减排综合试点城市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着力在工业节能、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加强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等重点领域实施节能减耗,构建全社会参与、多领域覆盖的节能减耗工作格局,建设绿色低碳型城市。

五是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绿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每间隔500米建成一个小公园或游园,出行300米见绿地为目标,加快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居住区、公园、道路、河滨、人工湿地等绿道绿廊建设,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高标准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着力解决重点城镇规划布局、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综合管理等问题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涉及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五大类项目,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人、宜游的特色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

六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综合实施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加强节能技术改造、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推进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等措施,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铁合金、碳化硅、水泥、玻璃等落后产能,积极培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高、新、轻、优的新型产业基础已初具雏形。

七是大力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以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为引领,按照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经营集约、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把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基本农田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将海东打造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和全省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培育“高原富硒”“黄河彩篮”等农产品名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尽管绿色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但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循环经济发展偏慢、资源利用率仍然偏低等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在下一阶段给予高度重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实现自然之绿。以全市大型生态工程为依托,筑牢城市外围生态屏障,打造一轴两翼生态格局,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东部干旱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区域性大型生态工程,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开展三北、天保、南北山绿化和湟水综合治理等工程,完成城市外围绿廊带建设。

二是构建城市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之绿建立产业驱动,产城联动机制,进一步夯实城镇化基础,促进产城融合。逐步壮大旅游、养老、特色农业、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高新技术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发展民族特色轻工等外向型经济,创造一批新的绿色增长点。

三是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之绿。以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载体,科学规划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建立集约、高效、智能的绿色基础设施,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现人文之绿。充分挖掘独具海东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盘活城市原有的建筑设施和人文景观,体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公共设施,为市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

五是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实现制度之绿。逐步建成体现环境资源成本的价格机制、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资产管理办法、生态占用补偿机制、生态环境绩效考核机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生态激励机制等内容。加强生态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形成与绿色城镇化相匹配的科技和环保能力。


版权所有:海东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地址:海东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邮编:810000
技术支持:青海海灵软件有限公司